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王嘉俊:羌族文化的守望者

2023年07月15日16:4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鄉,古老羌寨依山而建,岷江支流雜谷腦河自村而過,雄渾的碉樓與矮小的民居契合無間。這裡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也是神秘的“東方古堡”,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經受戰爭、地質災害的洗禮,卻始終屹立不倒,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古羌族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古老羌寨在千年時光中屹立不倒。勾璇攝

古老羌寨在千年時光中屹立不倒。實習生 勾璇攝

7月12日,記者一行在羌族導游的帶領下走進位於桃坪鄉的桃坪羌寨。穿過開闊平坦的谷場、逼仄昏暗的窄巷,威嚴肅穆的羌王家,在曲折幽微的地下迷宮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經過七拐八繞,最終抵達“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館”的入口。

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館大門。這是一座“一個人的博物館”。勾璇攝

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館大門。這是一座“一個人的博物館”。實習生 勾璇攝

負責接待我們的是82歲高齡的王嘉俊老人,他也是這座博物館的創建者、管理者和守護者。在過去的20多年裡,他持續以私人購買的形式,收集了1200多件羌族民俗文化藏品,並免費對外展示,用這種方式完成對羌族文化的挖掘、解讀與傳承。

今年82歲的王嘉俊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清晰,一講到羌文化,他就停不下來。勾璇攝

今年82歲的王嘉俊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清晰,一講到羌文化,他就停不下來。實習生 勾璇攝

在這些藏品當中,既有古代羌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民族服飾,也有古代兵器、錢幣和藝術品,還有紅軍長征時期留下的紅色文物,“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各地馳援桃坪的歷史見証。它們被分門別類收藏於民俗館、文化館、文物館3個空間,無聲講述著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民族記憶。王嘉俊說,自己收集藏品初衷是因為羌族沒有文字,文化極易失傳,“我想用這些東西告訴年輕人這個民族的來時路。”而他收集藏品的原則也隻有一個,即“不脫離本地,不脫離羌族。”

對每一個物件,老人都如數家珍。在為記者介紹羌族千年木鎖的時候,情到深處,他激動地站起來,演示其中的關竅。“羌族人把這種木鎖又叫做‘羊鎖’,你們看,這個用來開鎖的木片上有兩個凸起的小栓,用它上下拍打鎖體中的相應部位,就能夠打開這把鎖。這和小羊吃奶的動作過程非常相似,發明者就是以此為靈感制作出這樣的鎖具。”

“你們再看這個石臼,它是羌族人加工小米的一種古老器械,過去,小米是羌族的主食,這就是個很好的印証。”在王嘉俊看來,羌寨是先人智慧結晶,每一件羌族文物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這是傳承保護工作最大的意義所在。

王嘉俊老人的羌寨民俗博物館裡,隨處可見古老的文物,書櫃頂牆上張貼的一副殘卷,是多年前他花7000多元從汶川一家農戶家收購來的。實習生 勾旋攝

王嘉俊老人的羌寨民俗博物館裡,隨處可見古老的文物。書櫃頂牆上張貼的一副殘卷,是多年前他花7000多元從汶川一家農戶家收購來的。實習生 勾璇攝

從90年代開始,王嘉俊就開始利用農閑時間從事羌文化的保護工作。退休后,他把精力都放在文物的搜尋和博物館的籌建工作中。從博物館籌建至今,他前后投入近百萬元,為此也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囊中羞澀的時候,他甚至需要兒女的接濟度日。但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后悔。

因為對羌族文化的特殊貢獻,王嘉俊榮獲“最美理縣人”稱號,並於2019年入圍四川“十佳老人”。如今,已進入耄耋之年的王嘉俊還在為羌族文化傳承發展奔走,他也對博物館今后的發展憂心忡忡。“我的生命已經步入尾聲,但我希望博物館能夠繼續保留下去。”王嘉俊認為,這些記錄羌族歷史的文物不能離開桃坪,不能離開羌寨,“離開這個地方,這些文物就‘死’了。”他說,“我願意將博物館完整地轉讓給縣上或州上,讓這些藏品在未來繼續發揮傳承作用。”(郭瑩、實習生李門吉、勾璇)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