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因地制宜,遂寧安居區創新作答“何以安居”

以糧為“安”以業定“居”

2024年03月23日10:4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糧為“安”以業定“居”

一畝農地,可以種出多少糧食?去年實現大豆畝產207.34公斤——這片地已連續兩年獲全國大豆高產競賽帶狀復合種植組第一名的佳績。

一把“麻將”,可以打出什麼樣的“好牌”?截至目前已有40多家麻將以及麻將器械制造企業落戶——這裡是全國產能最大、配套最全、集聚度最高的麻將器械制造基地。

這裡是遂寧市安居區。翻開地圖不難發現,安居區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地處川中丘陵腹地。面對丘陵地區土地細碎分散、產業布局零散、發展要素稀缺、農戶利益分化等制約條件,安居區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思路,一手抓現代農業,一手抓特色產業。“以糧為‘安’,以業定‘居’,我們以此作答‘何以安居’。”安居區委書記吳軍說,“讓各類市場主體和干部群眾安逸安居,是我們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共同期望。”

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來到遂寧市安居區,探尋在高質量發展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安居路徑。

以糧為“安”

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悠悠瓊江河,從安居區穿過。沿河兩岸,是安居區少有的平緩地帶。正值陽春,大片油菜花沿河盛放,不遠處的山丘上樹木抽出新芽。點綴其間的是一棟棟精致的農戶庭院,院牆上畫著豐收的圖畫。

行至安居區石洞鎮雙祠堂村,平坦的大田迎面而來。石洞鎮奉光榮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奉歡站在田邊,看著已平整好的土地,喜不自禁:“農場近千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已全部播種。”

奉歡介紹,這裡原是數十塊零散的小土地,經過土地流轉,按照高標准農田的建設要求重新進行了整理。

2021年,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率團隊來到安居區,結合當地的土質、地形等條件,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點。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第二年,奉光榮種植家庭農場就創造大豆、玉米畝產全國高產紀錄。2023年,該農場以大豆畝產207.34公斤、玉米畝產651.1公斤的成績再次刷新全國最高產紀錄。

這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被安居區總結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生產目標,每畝產值較此前單一種植提高600元以上,綜合效益提升25%以上。

以良種為例,大豆選擇耐陰、抗倒伏的品種﹔玉米則選擇株型緊湊的,以利於最大限度地利用套種的優勢。

農機方面,選擇適合丘區作業的農機。奉歡向記者介紹,通過和農業專家聯合攻關,已突破大豆玉米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關鍵技術10余項。比如,利用農機上的北斗系統精准控制大豆與玉米的行距,經過近兩年的試驗,行距從2.4米調整到2.45米。“別小看這5厘米,它不僅可以讓大豆晒到更多的陽光,促進長勢,還讓后續播種、收割等機器作業更加順暢。”奉歡說,目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可實現全流程機械化操作。

“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安居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唐文林介紹,目前在安居區打造的遂寧大豆現代農業園區,輻射帶動周邊鎮發展大豆種植13.3萬畝,大豆玉米農業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得到大范圍應用。不僅如此,該園區還是全國大豆科技自強示范縣核心區,農業農村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首席專家楊文鈺團隊在園區內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西南唯一試點示范基地。

雙祠堂村黨總支書記廖興玉介紹,作為園區核心村,雙祠堂村通過採取“園區+農場+村集體+農戶”的共建共贏模式,已流轉承包土地2000余畝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萬元。

在安居區三家鎮三門村則是另一番景象。這裡是安居區三家大米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站在田埂上望去,不少村民正在育秧,微風拂過,波光粼粼。

唐文林介紹,園區種植裝備先進齊全,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裝備在園區廣泛應用,綜合機械化率達96%。在組織方式上,安居區成立了遂寧市首家產業化聯合體——三家大米產業化聯合體。

什麼是產業化聯合體?唐文林向調研組介紹,就是把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聯結成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實現業主、集體、群眾三方合作共贏。具體來說,龍頭企業承擔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品牌打造以及統一制定生產規劃和生產標准等職責﹔家庭農場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進行標准化生產,向龍頭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產品﹔農機合作社、糧油加工企業為聯合體內的成員提供農技和加工服務。通過分工協作,既滿足龍頭企業對農產品原料的穩定需求和質量安全保証,又解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效益保障,實現全產業鏈的合作。

“通過成立三家大米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發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93家,完成流轉土地2.7萬畝,同時培養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1423人。”該園區負責人蔣軍介紹,園區良種覆蓋率達100%,延鏈建有精深加工、交易中心、稻漁主題公園、休閑農家樂等。2023年,園區總產值達2.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

在糧油作物開展春耕的同時,在位於安居區白馬鎮的遂寧紅薯現代農業園區,彭巧帶領10余名村民進行紅薯育苗工作。

“今年我們引進了3個澱粉薯品種、2個鮮食薯品種。”作為安居區巧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彭巧在為園區提供機械化輔助的同時,將目光聚焦在當地傳統特色農產品上,紅薯就是其中之一。“安居區丘區的地形和土壤種植庄稼不太行,但非常適合種植紅薯,我們就把零散的山區土地整合起來。”

遂寧紅薯現代農業園區內有4個村連片發展,紅薯種植面積達1.2萬畝,帶動周邊區域種植5萬畝,實現年產值1.83億元。

唐文林說,歷史上安居區就是有名的稻米產地,當前安居區已梯次培育形成大豆、大米、紅薯等“1+3+6”現代農業園區格局,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80余萬畝。同時在“科技創新+機械化”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上持續發力,主要農作物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72%,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遂寧樣板區安居示范帶。

以業定“居”

產業聚鏈成勢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離開農業園區,沿著四川安居經開區園區大道一路向東,農耕場景逐漸退去,一家家與汽車制造相關的企業沿著縱橫交錯的柏油路鋪陳開來。這裡,正是安居區汽車與裝備制造產業的主陣地。

四川江淮汽車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安居大道東段1號。在公司沖焊車間內,各類機械轟隆作響,一件件沖壓件被運送到自動化駕駛室總成拼焊線上。員工們把沖壓並已先行拼焊好的地板分總成與臥鋪地板分總成焊接在一起,再將其放在總拼線上進行自動合拼。這樣,一個駕駛室車身總成便裝配完畢。隨后,駕駛室車身總成被送到涂裝車間進行油漆噴涂,再送至總裝車間進行組裝。

四川江淮汽車有限公司是安居區引進的第一家汽車制造企業。2014年5月,公司生產了首台“安居造”汽車,構建起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2021年7月,公司創立了威鈴新品牌。四川江淮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主任胡江透露,去年,公司實現整車下線1.64萬台,實現產值15.3億元,帶動當地200人就業。今年預計實現整車下線2.05萬台,實現產值20億元。

該公司大廳內,立著一塊“遂寧市安居區汽車產業鏈全景圖”。安居區經濟信息化和科學技術局局長龍科介紹,區裡以江淮汽車為產業鏈主,招引落戶60余家產業鏈配套企業,除了輪胎和發動機,江淮汽車其他零部件基本實現安居本地造。

數據顯示,這條汽車產業鏈帶動安居區當地5000余人就業。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此安居區將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布局在與四川江淮汽車有限公司一路之隔的馬路對面。該學院於去年秋季開校迎新,預計到2025年實現在校學生規模3000余人。“學院將為推動安居區汽車與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實現產教融合發展。”龍科說。

汽車產業聚鏈成勢,麻將這張“小方塊”也在安居區被“鏈”成大產業。

在四川宣和機電有限公司生產車間,3條生產線飛速運轉,一台台麻將機經過組裝、測試、包裝等環節,即將發往客戶手中。“我們一期項目於2022年9月竣工,2023年生產麻將機18萬台,實現產值2.7億元。”四川宣和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華介紹,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二期項目,預計今年4月投產。二期項目建成后,主要為一期麻將機生產提供鐵鍵、塑料鍵、邊框等配套零件﹔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年產能30萬台,年產值預計將達到4.5億元。

龍科介紹,目前已有雀友、宣和等40多家麻將以及麻將器械制造企業相繼落戶安居區,其中全國排名前十的知名品牌主機廠有7家,實現整機年產能達180萬台。安居區已形成整機及配件生產的全產業鏈,是全國產能最大、配套最全、集聚度最高的麻將器械制造基地,去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8億元。

“麻將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貢獻稅收的同時,還帶來大量就業崗位。截至去年,安居區麻將產業從業人員約5000人。”龍科說。

為擴大產業品牌影響力,安居區還充分利用麻將世界級競技活動優勢,做足“麻將+”文章。在安居區玉豐鎮的黃峨古鎮,建有目前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中國麻將文化博物館,集博覽、教育、體驗為一體,向參觀者呈現麻將文化的演進史、實踐史、發展史,推動文化旅游要素與麻將產業融合發展。

“下一步,將按照集聚、集群、集約化思路,推動麻將產業強鏈、補鏈、延鏈。”龍科表示,力爭今年麻將整機產能突破200萬台,實現產值20億元,推動“安居造”麻將機覆蓋全國、走向世界。

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也在不斷壯大。

鋰電產業是四川綠色低碳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是先進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安居區搶抓產業發展風口期,先后引進天齊鋰業、四川裕能等鋰電重點產業項目,以及用於生產鋰電池PVDF粘結劑的四川晨光博達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頭部企業。

目前,安居全區共有鋰電相關產業項目20余個,總投資近300億元,是安居首個百億級的產業。

“產業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紐帶,我們通過不斷加強產業的造血功能,讓大量勞動力可以就地就近就業,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企幫村的城鄉產業深度融合機制,進而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龍科說。

低碳“安居”

注重新發展理念探索發展新路徑

四川丘區覆蓋面廣,眾多鄉村分布其間。不少研究者認為,丘陵地區是四川鄉村振興工作需要發力的重點區域,同時也需要各地主動作為,探索發展路徑。

安居區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一方面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支撐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產業支撐,同時對未來發展定位也做出一定探索,即充分利用區域內資源,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遂寧推進美麗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項目——“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原樣復建的老街建筑群內,雜貨鋪的商品琳琅滿目,游客爭相挑選心儀的貨品……自2022年開園以來,短短兩年時間,這裡就晉級為“網紅”打卡地,累計接待游客198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91億元。

為何如此火熱?源於園區內特有的沼氣文化。

上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缺柴燒的問題,海龍村曾大力發展沼氣,並且迅速聲名鵲起。如今,依托沼氣文化這一獨特文化IP,海龍村延伸沼氣產業鏈,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應運而生,海龍村也被譽為“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

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黨工委書記朱昌建說,農村減碳,要告別過去過度注重數量、規模、速度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增長的發展模式,轉而更加注重新發展理念和產業結構,追求更高的供給品質和綜合效益。

調研組注意到,在培育高附加值產業體系方面,該園區將沼氣技術與現代農業產業相嫁接,引進成都華西生態集團,以村企共建無廢循環農業產業園,開展有機農業和“稻魚共生”“稻藕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依托沼氣文化,打造集研學旅行、農事體驗、鄉村培訓為一體的農文旅項目。

在低碳評價標准方面,園區與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等共建低碳社區,合作開發大型生物質能源,促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目前正依托該項目探索建立全國首個農村社區低碳排放技術標准。

在機制創新方面,安居區以海龍村為核心,聯合周邊6個行政村共同成立海龍聯村黨委,並組建四川凱歌農旅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整合聯村資金、資產、資源,形成共富聯合體,吸納聯村內農戶以閑散資金和土地入股、參與分紅,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低碳帶動共富。據統計,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每年的碳淨排放量為1264.1噸,通過各種減碳方式,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200噸,實現區域內“近零碳”生態。2023年聯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13萬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2萬元。

不只是沼氣,更多低碳資源正從地下“冒”出來。

安居區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區內有42口氣井,伴隨天然氣一同出井的還有地下熱水。其中編號“磨溪X210井”是目前西南油氣田中產水最多、溫度最高、熱能最豐富的排水井,日均產氣田水600立方米,井底溫度140攝氏度,井口溫度103攝氏度。

磨溪X210井採出水地熱利用先導試驗工程項目負責人楊佰斌說,以往氣田水出井后,需要降溫處理才能排放,每年需要花費近百萬元,而這一地熱資源恰恰可以為農業生產服務。

經成都理工大學李忠權專家團隊論証,磨溪X210井的出井水每年供熱量,折算下來等於2022噸標准煤。2022年,安居區啟動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圍繞磨溪X210井打造全國首個低碳地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梯級利用地熱資源。根據工期,目前正在鋪設地熱管道,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

調研組在該園區內看到,已建成的烘干中心、育秧育苗中心等均預留地熱接口管道。

“以育秧育苗中心為例,使用地熱后,每批次的育秧時間將節省21天,意味著每年可以多育4至5批秧苗。”遂寧市低碳地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負責人陳東旭介紹,立體循環一體育秧機配合地熱資源投用后,預計每年可節約育秧成本30%。同時,該中心還可培育西藍花等9類錯季蔬菜,預計每年可新增純收入18萬元。園區內的烘干中心以及設施漁業中也都有與此相同的應用場景。

經李忠權教授測算,與用氣、用電等傳統供熱方式相比,整個園區每年預計節省能源支出1000余萬元,減少碳排放5500余噸。

陳東旭說,目前園區投入項目7個,全園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提升,隨著地熱資源的投運,不僅可以滿足安居區的需求,還可以輻射資陽、南充以及重慶潼南等地,“這也意味著離我們建設國家級綠色低碳鄉村振興示范區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鵬 王懷 王國平 陳君 秦勇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