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全球首個人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臨床研究在蓉取得突破

干細胞當“種子” 牙周發“新芽”

2024年04月07日10:03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干細胞當“種子” 牙周發“新芽”

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干細胞實驗。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今年,成都堅定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前不久,市科技局對9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成果轉化示范項目正式立項,將加快創新成果從“樣品”到“商品”的轉化應用,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動能。

  即日起,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推出《“轉”出新質生產力》系列報道,看這些示范項目如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成都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近年來,“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已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作為機體的起源細胞,干細胞是具有自我復制、多向分化和歸巢潛能的原始細胞,堪稱“生命的種子”。

  競逐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前沿賽道,“成都力量”也未缺席,人牙囊干細胞在牙周病治療中的轉化應用示范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記者昨日了解到,目前,四川大學正與在蓉高新技術企業成都世聯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聯康健”)聯合攻關,加快推動基於干細胞的牙周功能組織模塊構建及臨床治療牙周病新技術的轉化與應用示范。

  20多年研究

  找到治療牙周病新方法

  人牙囊干細胞在牙周病治療中的轉化應用示范項目在國內率先開展基於干細胞牙再生、生物牙根的研究,創建了利用脂肪干細胞和胞外囊泡進行無細胞脂肪再生及軟組織修復的新方法。同時,獲國家衛健委批准的全球首個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的臨床研究項目已在華西口腔完成一期臨床研究。

  世聯康健位於前沿醫學中心E7棟,創始人田衛東教授是國家973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華西口腔醫院教授,深耕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20多年,在牙源性干細胞、脂肪干細胞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基礎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

  “在臨床上,牙周病治療一直是個難題。現有的手術和藥物治療方式,均難以徹底解決牙周病造成牙齒鬆動最后脫落的問題。”田衛東介紹,在前期20多年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其團隊找到一種新方法,可以通過局部移植外源性干細胞有效促進牙周炎局部的組織再生修復,“讓被破壞的牙周組織,甚至是骨頭重新長起來。”

  這背后包含了多項重大創新。“首先,我們以促進牙齒自身組織再生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治療理念是顛覆性的﹔其次,在干細胞的選擇上,經過前期大量的基礎研究,我們發現牙囊干細胞最具潛力﹔第三,在治療方法上,通過新技術可以實現細胞的精准移植,而不會影響到機體的全身。”田衛東介紹道。

  更為重要的是,世聯康健已實現牙功能組織模塊的臨床應用。就在2021年,經國家衛健委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后,田衛東帶領團隊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啟動全球首個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的臨床研究。據了解,一期臨床研究已於去年7月完成。初步數據顯示,它對牙周病的治療效果是顯著的,這也讓田衛東及團隊信心大增。

  目前,世聯康健正全力推動相關技術應用轉化,開展干細胞藥物研發攻關,推動細胞治療臨床轉化應用。

  全鏈條發力

  推動細胞藥物的研發轉化

  位於前沿醫學中心E7棟的世聯康健,細胞制備中心、細胞檢測中心、細胞庫一應俱全,已建成全鏈條一站式細胞藥物研發創新平台,並獲四川省發改委批准,組建“四川省干細胞創新藥物開發工程研究中心”。

  這是開發干細胞藥物的必備條件。“我國已把干細胞治療確定為藥物屬性,細胞制劑藥物屬於一類創新藥物。同時,它具有特殊性——由於細胞是活的,因此它在人體內的評價相對來說就更難,還要保証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注定是一條漫長的轉化之路。”田衛東介紹道。

  為此,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多方力量,世聯康健建立了四川省細胞庫、細胞生產制備中心及細胞質量檢測與評價中心。該細胞庫可供百萬份人存儲,是一個包括數十種科研和臨床級干細胞的細胞資源庫,也是西南地區唯一一家獲得國家級中國人類遺傳資源保藏資質的第三方細胞資源庫。

  與此同時,世聯康健還建有符合GMP標准的細胞藥物生產制備廠房,以及可提供百余項細胞檢測服務的第三方質量檢測與評價中心,打通了從細胞存儲到細胞生產再到細胞檢測評價的產業全鏈條。

  值得一提的是,以“一庫兩中心”為基礎,世聯康健還搭建了干細胞技術研究與應用公共技術平台。田衛東表示:“我們希望打造高標准的細胞技術與細胞藥物研發轉化應用平台,為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提供細胞技術和細胞藥物轉化服務,共同推動細胞藥物的研發、轉化與發展。”

  “此次通過成都市科技局的重大成果轉化示范項目立項,對我們也是極大的激勵。除了資金支持,也會讓更多社會力量、相關人才關注我們。”田衛東表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鬆 文/圖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