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张军:
共同努力,一定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年05月15日20:1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采访现场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采访现场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人民网成都5月15日电 (朱虹)2019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7天,优良率78.6%,刷新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最佳纪录,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气,高质量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回顾过去的一年,成都收获了“蓝天礼包”“碧水惊喜”“土壤印记”。展望2020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今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又将如何干、有哪些重点?在成都市“两会”召开期间,记者采访了成都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

记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对“环境健康”“健康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实现“健康中国”这一远大目标,离不开优良的环境体系建设。为促进环境健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采取哪些有效举措?

张军:2019年成都市GDP已达1.7万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提出,人民健康提到新的高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与健康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几年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就已开始探索生态环境与健康相关工作,2018年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了环境健康专业委员会,2019年举办首届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侯立安、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新彪,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生等知名专家共同围绕“共建、共治、共享”进行了主旨演讲。授予天府新区、温江区、都江堰市、蒲江县4个区(市)县,市疾控中心与市第三人民医院2个医疗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医学院与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作为成都市环境健康研究基地称号。汇聚全国环保、卫生科技资源,成立了贺克斌院士为理事长的环境与健康研究处进会。同时积极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2019年9月获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第一个副省级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结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会同市卫健委、市公园城市局、等市级部门编制了《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助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建立全民共建共享公治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为重点,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通过探索实践,成都要建立一个体系(公园城市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两个转型(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型,污染治向风险防控转型),建立三个机制(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共建共享机制,跨界合作机制),从而提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水平,丰富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为后污染攻坚战做好环境政策储备,为全国开展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成都经验。

记者: 2019年成都全年287个优良天、首次消除重污染天,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这样的成绩背后,成都抓住了哪些关键工作?

张军:简单来说,就是“主动修炼‘治污’招法,干好‘技术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其背后离不开近年来成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首先,我们立足全局结合实际,形成了一套体系打法。我们大力实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全面打响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每年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650”“626”“620”工程和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保卫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一整套成都打法固化成型、逐年迭代、落细落实、成效显著。

其次,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突破一批治理难点。瞄准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把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全力突破技术难点,通过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深入推进精准溯源、精准预测、精准干预,推广应用“走航”监测、“多尺度喷淋喷雾除霾技术”、移动源尾气净化装置等技术。创新推进工作重点,在全国首创非道路移动机械标志管理和排放监管制度,被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科学运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和在线监测平台攻坚扬尘治理。解决市民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持之以恒深化油烟、噪声污染治理,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

再次,我们着眼长远整合资源,筑牢一批环保基础。针对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保基础设施处置能力缺口较大、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加快构建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5%,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13.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9%;以环保基础设施为抓手提升处置能力,建成危废处置中心二期项目、年新增处置能力6.3万吨,金堂环保发电厂带料调试,龙泉驿150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加快推进,全市239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总设计规模376.7万吨/日,配套污水管网6055公里,其中新改建污水管网1166公里;以全方位、立体化、全要素的天空地一体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支撑生态环保“大监测”,布点建成119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和210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整合全市企业工商、用电、税务、二污普等数据,结合固定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涵盖706个行业7.8万余户的固定污染源动态清单,绘制了污染源电子地图,开发了成都市固定污染源数据管理平台。打造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选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

最后,这份“成绩单”也离不开成都市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减排,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绿色中元、文明祭祀,以丝带、鲜花寄托哀思成为成都市民祭祀的一种新风尚;电子烟花、绿色春节,以科技产品替代传统鞭炮为新春佳节增添气氛已逐渐被成都市民所接受,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相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记者:请介绍一下,生态环境部门在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有哪些举措?

张军: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促防控,保民生,稳企业”总体要求,创新执行生态环境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指导意见》《进一步改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行服务高质量发展》等系列部署。局党组主动作为、创新求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细化落实全市重大项目推进会议精神,制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工作实施方案,为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夯实生态环境基础。环保审批系统主动发力,靠前服务,出台《优化环评服务工作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十条措施》《环评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产满产。比如:沉产业园区一线,指导企业复工复产;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加快企业投产生产;积极对接发改、投促、经信等部门,提前介入重点项目招引;进行“不见面”审批,防控监管两不误等等。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