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聚焦2022全国两会——成都篇>>新闻动态

成都都市圈怎么建?

下好“先手棋” 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2022年03月06日15:24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下好“先手棋” 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自2020年1月起,四川省委将成德眉资同城化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支撑性工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按照规划统一、机制高效、政策协同、项目落地的要求,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做大做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和“一干多支”的主干。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从国家层面对成都都市圈进行清晰定位,将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紧接着,《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明确将成都都市圈作为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

  这盘“先手棋”怎么下?“成都极核”如何建?3月5日,正值全国两会召开,本报记者连线成都都市圈全国人大代表、住成德眉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行业专家学者,请他们就如何做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好成都都市圈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高级主任操作师崔兴国:

  布局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

  助力成都都市圈实现“双碳”目标

  “清洁能源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是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高级主任操作师崔兴国十分关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他认为,能源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于去年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成都都市圈实现“双碳”目标,形成了坚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

  未来成德眉资四市该如何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布局?崔兴国建议,围绕氢能源等重点领域,四市可以加大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财政投入和对清洁能源研发的税收减免,以加大研发力度、更新设备、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为中心,努力掌控技术话语权。聚焦创新引领发力,抢抓国省实验室优化重组机遇,积极争创一批战略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智能制造发力,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聚焦产业基础发力,引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生产商供应商,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工程化产业化瓶颈;聚焦制造服务,培育一批“研发+制造+运营”的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傅勇林:

  科学分析成渝城市群的内在肌理 针对性地互补发展

  “应该说,总体推动的态势是比较好的。”在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傅勇林看来,成渝城市群是一盘大棋,需要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上水平,就要按照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是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对此,他建议,对整个城市群的内在肌理,包括人文肌理、社会肌理、经济肌理、文化肌理等进行深入全面科学理性的剖析,作出针对性很强的对策,久久为功。

  傅勇林认为,成都应从开放平台、航空货运和蓉欧快铁3个方面下功夫,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成都是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同时又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对外开放口岸、成都综合保税区。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对于成都都市圈的建设,在他看来,成都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主城区服务业比重高,但整个成都第三产业比重又不高,设计产业、文创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低。”傅勇林表示,服务业是“血肉”,制造业是“脊梁骨”,成都有丰满的“血肉”,但“脊梁骨”方面还得向重庆学习。他建议,向德国学习工业4.0,做好数字化的制造业。对于农业问题,他表示,应该认真研究三农问题,建议研究农业现代化,走上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兴农业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

  成都都市圈的发展 更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去年底,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成都和德阳、眉山、资阳三市,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这对4个城市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人才而言更是好消息,多了提升自身技能的好途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成都都市圈四市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具体该如何做?他建议,首先稳步发展职教本科,促进应用本科转型。在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实施“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计划,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成都都市圈规划的重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孙博文:

  “七个协同” 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

  成都都市圈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体系建设以及对外开放基础水平相对滞后,推进都市圈协同开放面临着天然障碍,而且也难以直接照搬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国内沿海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经验,这对成都都市圈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协同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建议在成都都市圈建设中,要立足新发展格局与成都都市圈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高水平开放、高标准平台、高层次合作、高技术支撑、高质量投入“五高”要求,蹚出一条特色突出、高水平协同开放的西部开放新格局发展路径,打造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模板。

  具体来说,要推进“七个协同”:协同制度支撑,创新成都都市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协同要素保障,强化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要素投入;协同政策共享,促进成都都市圈开放政策复制推广;协同平台建设,打造“提能、汇流、广域、相融”高标准开放大平台;协同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四链”,构建国际产业协作网络与开放型经济;协同区际合作,实现更大地理范围的跨区域协同联动;协同人文合作,增强国际人文交流与人才吸引力。(成都日报记者 陈泳 粟新林 李霞)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