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公路多处断道,大渡河上船舶为被困群众送去希望

打通水上“生命通道” 3000余人越过“天堑”

2022年09月13日07:45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打通水上“生命通道” 3000余人越过“天堑”

9月12日,雅安市石棉县大岗山水库码头,几辆海巡艇来回忙碌——排队把公路勘察专家、救援人员送到上游公路无法到达的点位,又返回码头接下一拨人。

  “9·5”泸定地震发生后,石棉境内公路多处断道。危急时刻,大渡河上搭建起水上“生命通道”。当晚,重灾区王岗坪乡、草科乡的伤病员就经由这条水路被及时转运出来。

  水上“生命通道”是如何打通的?记者采访了一直在现场负责的雅安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主任张琦。

  星夜转运,水上运输重伤病员

  9月5日17时许,张琦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从石棉县城到王岗坪乡的省道217线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打通,需要调用船只,从大渡河深入震区救援。

  张琦当即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启程,前往汉源库区调运海巡艇和船员,随后又赶往石棉。22时许,当他们赶到道路抢通队伍遇阻的龙头石水库临时码头时,已有不少救援人员在此集结。

  “马上下水!”张琦立即组织4艘船只编队下水。22时10分,消防队员登上第一艘下水的船。船启动了,可船不是往上游走,而是往对岸驶去。原来,这段大渡河水域由于未常年通航,没有航行夜标等指示标记,夜幕下船员难以辨别方向。

  “错了,快回来!”岸上的人摇晃手电筒大声呼喊。“这样不得行,不安全。”急中生智,张琦现场征集几名熟悉环境的当地人,让他们站在船头,用手电筒照明并兼当瞭望员。就这样,临时向导带路,水上救援通道打通。

  几艘海巡艇轮番作业,把救援人员送进去,又把受灾群众运出来。一直忙到6日5时许,大家才暂时休息。

  此时,张琦却睡不着。4艘海巡艇容量有限,一次只能转运10余人,如何才能提高效率?熟悉这片水域的张琦想到了采砂船。6日7时许,他联系上龙头石水库附近的一位采砂船船主,询问船只状况。“可以开!”听说参与抗震救援,船主二话不说就开着船来了。

  这艘载重300多吨的船一来,水上救援通道容量立即大增,一次性可转运上百人。从外地运来的棉被、食品、医用物品等救援物资,也通过采砂船顺利运到震区。

  大坝吊船,打通库区救援通道

  6日下午,省交通运输厅传来紧急任务:在建泸石高速公路有50余名施工人员被困,希望能将水上救援通道往上延伸,进入泸定县得妥镇境内救援。

  通过龙头石水库的上游大岗山水库,就能抵达得妥镇,但进入大岗山水库库区,要翻越200多米的高坝。在现场指挥抢险的张琦,变身为协调员:从泸石公司附近项目部调运来长臂吊车,又协调电站,让吊车开上大坝,将紧急调运来的两艘冲锋舟,用吊车吊入水库。

  地震后,大岗山水库水面上漂浮着木头、树枝、草堆等,冲锋舟行进极其困难。一路上,张琦和船上人员不停地将漂浮物拨到一旁,腾出一条通道。20时许,冲锋舟终于抵达得妥镇。

  7日早上,冲锋舟进入施工人员被困点,将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大家回到大岗山水库码头处时,只见之前吊冲锋舟的大坝处一派繁忙,很多前来救援的社会力量,采取同样方式,让救援船只进入库区,随后深入震区展开救援。

  大渡河上,一艘艘船舶来来往往,为被困群众送去希望。张琦告诉记者,按照抢险救灾工作安排,9月5日以来,在这条水上“生命通道”,由他经手出动的救援船舶有13艘,昼夜累计运输超250趟次,运送救援人员3000余人,转运伤员和被困人员500余人,运送帐篷、棉被、行军床等救援物资6000余件。(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