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构建党建引领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共同体”系列报道(三十三)

浙江宁海:以“艺术乡建”模式 打造“美丽乡村”普格样板

2024年03月28日17:00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作为浙江省赴四川省凉山州帮扶工作队普格分队,宁波市宁海县坚持“宁海所能、普格所需”,持续以“巩固、拓展、衔接”为主线,不断深化两地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消费协作、“组团式”帮扶等重点领域的协作。坚持推进艺术振兴乡村之路,聚焦“夯基础、抓产业、强文化、促振兴”重点,找准当地特有彝族阿都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致力打造“阿都”音乐艺术第一村。

上下齐心高度重视,凝心聚力一体推进

树牢“党建引领”意识,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全面夯实工作组织保障。宁海县大力配合普格县抽调两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全力保障项目质量和工程进度“双过关”。

据了解,两地多次专题研究德育村乡村振兴工作,明确了依托螺髻山4A级风景区,将德育村打造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目标,并将其列入各自的“县委书记一号工程”。同时,浙江省挂职干部与当地党委政府一道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项目规划、督促和落实,视项目为己任,紧盯进度、常抓不懈。

聚焦特色艺术赋能,精准施策高位谋划

作为对口协作结对县,宁海县多批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亿多元,以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目标,建设彝族“阿都”音乐文化第一村;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宁海“乡建艺术家”等专家团队深入德育村调研,依托德育村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确定了“艺术振兴乡村、艺术赋能村民”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宁海县根据德育村实际情况编制发展规划,规划围绕文旅产业,以彝族音乐、图腾等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采用极简、抽象的表现形式,全面融入民宅村舍、农耕畜牧、文创中心等地方,邀请中国美院设计“薪火相承”“日月同辉”“携手并进”等主题雕塑,助推该村彝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发展。

同时,通过“艺术乡建”的思路带动德育村旅游产业发展,在德育村文创中心举办了首届螺髻山乡村音乐节,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业发展。

瞄准短板对症下药,全力推进整体提升

坚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切实做好民生保障“里子”。

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宁海县配合普格县推进德育村内部道路改造建设,分别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改造德育村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道路绿化等,改变德育村道路泥泞狭窄和通车不便等问题,进一步畅通对外交通和内部往来。

改善人居环境。宁海县分别投入1579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德育村建设畜牧集中圈养区,建造旅游公厕,进行民家小院风貌打造,彻底提升村庄环境。风貌打造方面采取统规自建、适量补助的模式,75幢彝族家小院拔地而起,德育村焕发新气象、新面貌。

组织技能培训。为激发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宁海县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组织高校教授、乡建艺术家等团队赴普格开展赋能行动;先后邀请60位彝族村民赴宁海参加艺术振兴乡村带头人培训班;先后组织54名农村管理干部、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等赴宁海等地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学习民宿餐饮、休闲旅游等经营理念,培养有文艺基础的村民提升音乐、绘画、舞蹈等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探索多种产业模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宁海县坚持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品牌,推进“飞地”经济建设,全面增强发展动能。

强化文旅产业主体地位。分别投入资金2880万元资金建设了文创中心,包含综合艺术馆彝族音乐文艺表演和彝族乐器馆等设施,下一步将依托国家4A景区螺髻山风景区创建5A景区的契机,争取将文创中心纳入螺髻山景区统一联票运营,拓展螺髻山景区游览线路和内容;通过文创中心租赁,增加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村民实现自主创业。预计增加就业岗位50余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余万元。

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立足当地气候和资源禀赋,发挥民企优势,发挥结对宁海县水产养殖大县的产业优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成功招引宁海企业投资1200万元建设大棚工厂化水产循环养殖项目;还将积极争创县级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村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分红、租金、就业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飞地经济融入镇区发展。为更好发展螺髻山景区的周边经济,通过“飞地经济”的模式引进宁波企业,采用协议入股的方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宁海县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全面实施民宿产业化发展项目,致力打造景村一体的“醉美彝家山河图”;通过成立合作社的形式,统一管理经营;分级分类进行特色打造,将20幢农户定位为农家乐产业发展群,重点发展彝家特色餐饮产业;将15幢农户定位为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群,发展游购娱农旅产业;现已建成75幢彝家特色小院,初步形成特色民宿产业群。民宿产业化发展与螺髻山景区融合发展,成为景区旅游服务项目有效补充。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20余户,吸纳劳动力200余人,预计每年可创收500余万元。(唐庭银)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